来源头条作者:用户1147513763803251

本阶段读书:《梅花易数》,共五卷,相传为宋代易学家邵雍所著,是一部以易学中的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的象数学进行占卜的书,历来备受易学爱好者推崇。

首篇《梅花易数》序。

原文:宋庆历中,康节邵先生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于《易》,忘乎其为寒暑也。犹以为未至,糊《易》于壁,心致而目玩焉。邃于《易》理,欲造《易》之数而未有征也。

翻译:开篇序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邵康节当年研习易学很有头悬梁锥刺股之感,先是“隐处山林”,就是说脱离俗世,找一个环境清幽,甚少人打扰的地方,安安心心的看书、学习;其次“冬不炉,夏不扇”,就是说冬天炉子也不要生火,夏天也不需要扇子,是他天赋异禀五感缺失吗,不是,是他“盖心在于《易》,忘乎其为寒暑也”,就是说沉溺在易学的学习中,已经完全忽略了热不热、冷不冷等等诸多外在感受。

如此用功,放在当今高考,北大清华应该没问题了吧,但他“犹以为未至”,他说不行,还是不够,我学的还是不到位,于是“糊《易》于壁,心致而目玩焉。”,邵康节一定是一个学霸,除了学习别无他念,丧心病狂一样抄了好多遍的易学文字内容,就像我们现在的学生被罚抄作业一样,但他是心念所致自愿行为,他把易学的东西抄上去,糊到客厅的墙上,床头柜上,甚至厨房厕所我感觉都被糊满了字,乃至抬眼就会看到,看到就进行思考。

但其于易,还是停留在易理的阶段,“邃于《易》理,欲造《易》之数而未有征也。”想要将易有进一步的应用或者说发展,还是没有一个头绪。

原文:一日午睡,有鼠走而前,以所枕瓦枕投击之,鼠走而枕破。觉中有字,取视之:“此枕卖与贤人康节,某年月日某时,击鼠枕破。”先生怪而询之陶家,其陶枕者曰:“昔一人手执《周易》憩坐,举枕其书,必此老也。今不至久矣。吾能识其家。”先生偕陶往访焉,及门,则已不存矣。但遗书一册谓其家人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有一秀士至吾家,可以此书授之,能终吾身后事矣。”

翻译:沉溺学习的康节先生有一天午睡,突然发现床边有一只老鼠路过,他拿起枕头扔过去,老鼠被吓跑了,而枕头破了,破了的枕头里面好像有字,于是拿起来一看,里面有句话:“此枕头将会卖给一个名叫康节的帅哥,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会被用来打老鼠破掉。”邵康节一看,哇靠,惊呆了,立马跑去找卖他枕头的商家,商家说:“曾经一天有一个人手里拿着本周易在我这里坐着休息,我好像看到他拿过这个枕头,那肯定是他写的,但是我好久没看到他了,不过我认识他家,走,我们去他家找他。”于是邵康节和商家一起结伴而去,到了那老头家之后,敲门拜访,说明来意,结果得知该老头已经过世了,但是过世之前给家人留了一册遗书,并且跟家人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会有一个秀才来我家找我,你们可以把这本书给他,那我就死也瞑目了。”

原文:其家以书授先生,先生阅之,乃《易》之文并有诀例,当推例演数,谓其人曰:“汝父存日,有白金置睡床西北窑中,可以营葬事。”其家如言,果得金,先生受书以归。后观梅,以雀争胜布算,知次晚有邻人女折花,堕伤其股。其卜盖始于此。后世相传,遂名“观梅数”。

翻译:果然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时,邵康节上门了,那么老头指的人肯定就是你呀,家人二话不说,掏出遗书给了他。他拿到手一翻,是关于易学的,但易理,有案例,有推演的口诀之类,当即学霸属性上身,如获至宝,边看边学,活学活用,拿了书学了一下,就起了个卦,对其家人说:“你老父亲活着的时候,在睡床西北方地下埋了金子,你快去挖出来,可以好生安葬他”。家里人一听,立马抄起锄头就去开挖,果然挖出了金子,很开心,啊,邵康节也开开心心的拿着书回家了。

回家之后有一天,他站院子里看梅花,看到有两支麻雀在树上玩耍,他以此象起卦,算到明天晚上有邻居家的小姑娘会来折花,但是运势不好,没站稳会掉下来摔伤大腿。第二天验证了,于是他的卜算之名从此而始,逐步被人所熟知,后世开始流传这本占算之书,称之为“观梅数”。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